close

733769_445978978818689_763799974_n  

圖片的肉圓左邊是乾的,右邊是湯的。

肉圓?

相信看到這張圖,大家一時之間都會感到疑惑吧,因為跟平日裡所認知中的肉圓不甚相同,倒比較像肉丸,為何這是肉圓,而不是肉丸呢?待老夫娓娓道來。

「肉圓」就是個「肉」唄!此「圓」包「肉」;特以名之。

因此,這「肉」是無論如何少不了的。

至於其中的餡料,這「肉」,如何的做法;包著肉餡的外皮,是何種口味秘方;等等,列位,相信我,那都不太怎麼重要,橫豎孫悟空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。

何以說這「肉」不能或忘?因為以前的社會,難得吃到肉,一肉難求;道理很簡單,但今天的人卻不能明白,因為今天我們吃的肉太多太多了。

把梅蘭芳一手帶上「藝術」大殿堂,擺脫「戲子」污名的民初名士齊如山,在他的回憶錄中就寫到;即便他們是官宦之家,他兄長當過知縣,他本身同文館出身留過洋(德國),居住就是天子腳下的北京,他們家一年一個人吃不到幾兩肉,總得逢年過節才能一吻肉香,那就遑論一般庶民黔首了。

特別近代中國衰敗,北方尤其貧瘠,就是不鬧飢荒,老百姓實在一年到頭也吃不到幾頓乾的。那樣喝幾近於水的稀飯過日子,您可以看一下張藝謀三十多年前攝影的電影「黃土地」即可略知一二。

可見,往昔的吃肉文化,那是絕對大大不同於今日;麥當勞世代可知否?

台灣想必好些;因為台灣地處亞熱帶,稻子南部可以一年兩穫;自古以米糖聞名。八田與一建了曾文水庫,台南地區更可以三穫。

台灣米糖在日本統治時,要送到日本;在國民政府統治時,也要送到大陸。國共內戰時,基隆碼頭厚厚一層糖膏呢,可見一斑了。

台灣即便好些,吃肉也還是少的。

在台灣經濟起飛之前,台灣一樣窮,一樣吃不到肉。今天我們興許叫一道「白斬肉」,「白斬雞」;肉要三層(肉);五花肉;雞要油雞;這在昔日,是村落年度大拜拜,上了桌請客用的。

唉,說來辛酸,年度吃拜拜(鄉鎮大廟的神明生),不是炒米粉,「捲仔」﹑排骨酸筍湯﹑鹹菜肉(特殊菜色,先勿忘文生意)湯等等;那麼白斬肉﹑白斬雞是絕不可少。這就叫大魚大肉了;另外供以太白酒(地瓜酒)﹑最多清酒(淡味黃酒),那就賓主盡歡了,啤酒,在鄉下是想都別想。

所以囉,吃肉不易。

滿州人過新年,殺豬祭鬼神,特別就把這個儀式叫「吃肉」。咱寶島台灣,南部不就有專賣「魯熟肉」的嗎?「熟肉」可以單標單举的唱名。可見這其中的不同,那種特別感,慎重感。

因此,就叫「肉圓」。

因為「圓」中有「肉」,難得﹑好吃,昂貴些;好東西呢。我聽過一個武術老師說,當年他們要挖老師的功夫﹑秘笈,就每天下午買「肉圓」去孝敬老師。老師一高興,果然傾囊相授。所以,今天我們認為尋常,昔日生活內容中,卻是可以用來「賄賂」的;因為其中有「肉」;故名「肉圓」。

我們說,射人先射馬,談「肉圓」,就是個「肉」。

至於含肉的內餡,您用絞碎肉,做成真正一團肉丸子整粒包住也罷;或者切細片,特別要炒上竹筍絲(這才叫正味)也罷,任人方便。那外表的皮兒,或者老口味些,以「在來米」,蕃薯粉為主體,口感利落些,沒那麼Q。或者多加些太白粉(坦白說,這不正味,卻成了今日主流),口感Q些,咬不斷呢,悉聽尊便。

咱就不多說。尚可一提,雲林縣古坑鄉永光村(劍湖山世界邊)十字路口,有一攤老店,他的餡是肉切成小肉片炒上竹筍(古坑產筍子),皮則以在來米為主,吃起來味道是對的。

不過,現在年輕人極可能吃不慣,我聽到有學生評價「難吃死了」;天呢,「文章風水茶」。

照片中,是鳳山的肉圓,幾個特點:

一﹑小小的,就包肉唄,蠻突顯了肉圓之為肉圓的本質意義(一笑)。

二﹑它是蒸的。這又是肉圓另一個歧義了。肉圓,到底是蒸的,還是蒸好再油炸。如果就我聞之於台中清水肉圓老店,原本他們的肉圓就是蒸的;油炸是晚出的做法。那麼,我們看台南﹑鳳山這些老城,在地賣肉圓老店一概是蒸的,那或許老夫見聞無誤也未可知。(再一笑)

arrow
arrow

    郭老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