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鹿港,大名鼎鼎,臺灣傳統文化之聖地之一,那麼,有什麼呢?介紹個「丸仔」吧!
鹿港在地,卻是肉丸仔多,有別於福泉潮州,盛極又全面影響臺灣食風的魚丸文化。這恐怕一般慕名穿堂的觀光雅客不易探究的哦!
Ok,最小的那顆是蝦丸,優者,當然必須鮮蝦精製;食材第一囉;緊密「彈牙」而芳香。此丸鹿港有人鼓吹,也不乏名家,知者較多。
中間大而色白的,就是肉材所製的囉,以豬肉漿雜以碎肉塊,並參揉油蔥等助香佐味之他料,團揉而成,望似魚丸而非也,別具一味!
那麼最大那顆,卻是豬網油裹出來的肉末魚漿而成的小形「卷仔」(一般常稱臺南蝦卷那類的「卷仔」),稍與油炸而成,故其色黃。
說起這種「卷仔」得大書特書,它幾乎是臺灣最高級的料理之一。乃以魚漿,雜和以荸薺、肉丁、樹薯絲、紅白蘿蔔絲等材料,然後必定要用豬油網裹成約一尺的卷狀,直徑約二公分多(遠比蝦卷要大),而再入油慢些炸得熟了,好吃而費功,故名貴,或名之為「三絲卷」。
今天臺南、嘉義吃得到原原本本的;而瑞芳火車站前有賣的,弄得小了,插跟小竹棍,方便好拿,討年輕人喜,叫個「龍鳳腿」的就是。
在鹿港,把它變成丸仔,入水煮下下,成了湯來吃了。鹿港丸子,在地的,卻與淹成主流的「魚丸」大異其趣了!真有底呢「二鹿」。
天后宮前另有小肉丸子當早餐賣,也是堂堂正正鹿港人完全迥別他地的晨食內容。
這是瑞芳的「龍鳳腿」,其實是迎合年輕消費群的迷你形「捲仔」。
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外皮,是豬的網油膜。內包的餡,是魚漿為主體,雜揉其他菜蔬、豬肉等配料;這因地因人就可以不同。荸薺是很好的配料,吃來爽口而帶著些清香甜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